圍棋的棋具,包括棋子、棋盤及棋盒三種。

  用蛤貝殼製造白棋 日本棋子是兩面凸出的,與一面平的中國棋子不同

那智石
日本棋子中,白色的以愛知縣所產的「哈馬古力」石為最名貴,傳統原料則用蛤貝殼,以九州日向海岸所出產的最好,愈厚愈貴。厚至四分以上,須數年選剔,才成一副,價值奇昂。黑子用那智石,其價值則視乎所配搭之白子。
 榧木棋橔榧木
棋盤用木料以日本宮崎所產之榧 (Kaya) 木最著名,其次者為桂木、銀杏或檜木。有足的棋盤,其特製者,中央及四角之線路均係刻劃,棋盤整體刨製,音效甚佳。
在反面當中,刳方寸小切口,稱為「切子」(Kiriko) 或「血溜」。其用意在提醒觀棋者戒助言,倘有犯者,當局者可將助言者殺頭,以其血留於切子之內,用示警戒!

棋盤四足連接為一整體,含意為一致不二。棋盤之規格,縱為45cm,橫為42cm,一邊稍長,據說看起來舒服一點。
棋盒在日本也很講究,一般多以桑、櫻、櫸、栗等木製之。
 磯田湖龍齋 浮世繪:《雪中烏鷺》
圍棋在日本又叫做烏(黑)鷺(白),取其顏色。
 七福神 琴棋書畫圖
 鈴木春信 明和7年(1770)
一、圍棋傳入日本 |
 黃遵憲(1848-1905年)《日本國志》中有關圍棋的記載
|
真備傳棋 圍棋傳入日本,是圍棋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。圍棋能有今天這個繁榮昌盛的局面,與日本人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。 公元57年,日本遣使來中國。《後漢書》、《三國志》都比較詳細地記載了當時中日文化和經濟交流的情況。公元六世紀末以後,中日交往愈加密切。尤其是我國唐朝時,日本多次派遣使者來中國,在中國流行的圍棋遊戲不能不對他們產生影響。同使團一起入華的留學生吉備真備(695?-775)、辯正等都是圍棋愛好者。《懷風藻.辯正詩序》提到辯正的棋藝頗高,且曾與當時還在藩邸的唐玄宗下過棋。 享保12年(1727)正月29日,日本圍棋四大門派(本因坊、安井、井上、林)掌門人曾簽署了一張書狀,上面說道:「圍棋創自堯舜,由吉備公傳來」。日本之有圍棋,一般傳說,乃是認為是吉備真備於天平七年(735)從中國傳過去的。 《續日本紀》卷33說:「寶龜六年十月二日,前右大臣吉備真備逝去。我朝學生名播唐國者唯大臣及朝衡(即阿倍仲麻呂 Abe no Nakamaru)二人。」對二人極言贊賞。 養老元年(717,開元五年)7月,日本第9次遣唐使,吉備和仲麻呂(698-770)以留學生份隨行,時吉備23歲,仲麻呂小他3歲,二人情同手足。這次遣唐使團共557人,規模浩大。 仲麻呂歷仕唐肅宗、代宗二朝,於大歷五年(770)死在大唐,年七十。
 在西安之仲麻呂像
 新京劇《楊貴妃與阿倍仲麻呂》劇照
|
 今日福岡。當年遣唐使船出發地點
 遣唐使船隻
 遣唐使入唐路徑
 倭國使
|
 吉備偷吃白子一顆(吉備大臣入唐繪卷)
 吉備另一畫像
|
 吉備大臣塑像
 吉備真備圍棋木刻
| |